当前,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业态、新模式。以至于,曾经各行其道的行业类别,如今成为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、全场景、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。
这其中,智能汽车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业界最典型的互相融合产品形态。
7月4日,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(第一股东为吉利集团)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,正式宣布星纪时代持有魅族科技 79.09% 的控股权,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。

与此同时,双方宣布将携手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多终端、全场景、沉浸式融合体验的核心产品。 至此,传闻半年之久的“吉利收购魅族”一案,终于正式官宣。
吉利的难言之隐
近年来,吉利汽车不遗余力地推动智能化与电气化,深化在“三电”技术的布局。
2021年,在“智能吉利2025”战略发布会上,吉利汽车曾表态要5年内研发投入1500亿元,构建起“一网三体系”的智能架构。这其中,智能架构、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成为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。

如今,智能汽车的架构不再是单纯为功能堆砌独立的硬件,而是基于系统内核,通过分布式架构将汽车的硬件与软件联通,实现车内软件的正常应用。
放眼国内,大多数车企将Android系统作为车机的主要系统。同时,它与手机端Android系统采用几乎相同的系统架构和代码库。因此,深入Android底层优化应用层面的能力,推动软硬件协同,显得格外重要。
吉利收购魅族,更深层次是解决车机系统问题。
一直以来,吉利、领克旗下的相关车型,皆因车机系统“拉胯”而被用户吐槽。包括不限于车机卡顿、响应慢,交互逻辑差等缺陷。尽管进行了相关的优化升级,但与头部新势力品牌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。

甚至如极氪这样的高端品牌,其产品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,点击中控屏幕上蓝牙以及收音机等功能的按钮均无反应,整个页面处在卡顿状态。数秒以后,系统才反应过来开始执行命令。而此前,已经有车主曝光新车还存在黑屏死机、U盘读取故障以及导航定位失灵等情况。
归根结底,在多屏交互、AI MATE智能助理、FACE ID等多场景、多应用状态下,目前搭载的820A芯片CPU和GPU运算能力不但整体算力不足,更重要的是底层逻辑的优化并不好。
日前,极氪汽车公布基于8155计算平台的新一代智能座舱。相比820A芯片,8155芯片在CPU方面提高2倍、GPU方面提高近4倍,而且还有专门的神经网络计算单元,能够对AI算法有更好的支持。但最终优化后的体验会怎样,目前还是未知数。

此外,即便是搭载了高通8115芯片的吉利星越,也同样被指“车机系统与官宣不符”,逃不掉被车主吐槽“黑屏死机”的命运。
可见,高端芯片的搭载固然能解决一部分算力问题,但在Android系统定制与优化层面的能力上,显然手机厂商的能力更具说服力。
师夷长技以制“敌”
俗话说得好,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,准没错。
在吉利收购魅族前,造车新势力就抢先一步,尝试手机与汽车智能化系统的融合,比如理想和OPPO合作密切,华为的HMS for Car被奔驰和比亚迪看中,Harmony OS系统也为北汽极狐阿尔法车服务。
而作为吉利投资,为其旗下汽车提供硬件平台和搭建系统的亿咖通,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下消费者的迫切需求。
反观魅族。
早在2009年,魅族就开发出了Mymobile系统,经过9年的技术革新,Flyme系统成为国产智能手机设计中,少有的界面干净、设计扁平,操作还能流畅稳定的系统。
2021年3月,魅族的Flyme for Car车载系统作为Flyme的新生态正式发布。与此同时,魅族也一条腿迈入了为车企做定制化车机系统的赛道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形成差异化的用户体验,车企在车机系统的开发中则更为注重UI的调教和车载应用的补全,并解决安卓系统存在的原生性问题。这正是魅族所擅长的。
要知道,从平行窗口到游戏模式,再到自定义图标,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小功能基本都是魅族最早付诸实践的概念。要知道,基于Android系统相同的底层架构,魅族的这些设计同样适用于车载应用。
魅族拥有的,正是吉利急需的。
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,吉利汽车收购魅族后,其手机产品将能够配合吉利的低轨卫星系统实现卫星通信功能。打造出人—手机—汽车的紧密、封闭生态圈,串联更广阔生活空间的全新出行场景。

这其中,专属生态圈所能带来的利润与增值业务价值,这也是吉利汽车和魅族都无法拒绝的。
写在最后:
李书福曾表示,“手机业务对整个吉利汽车工业来讲,意义是非常深远的。手机更好地发展,就能带来车机更好的发展;车机更好地发展,就能够推进智能座舱水平的不断提升,从而能够帮助智能电动汽车竞争力不断地提高。”
收购魅族,车机和手机将能够实现融合,吉利也有望将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。至少在当下,吉利和魅族的结合百利而无一害!